东昌集团

上海众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信息中心>行业动态

整车零部件系统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12-24-2019

 

新四化趋势下,影响最大就是动力系统。

 

首先看一下整个技术路线,BEV在中短时间内难以取代传统内燃机,技术路线多样化趋势将长期存在。所有技术路线都有它的优势,比如说ICE车型技术,丰田、马自达,目前最高大概能做到41%左右的热效率,很多国家探讨做到45%甚至50%左右的水平,还有大概10个百分点的提升。另外在48V这一块,我们认为应对2025年百公里4L油耗的要求,甚至包括2021年后引入中国工况条件下,48V P0技术路线很难满足,现在我们看到博世、大陆也在研讨48V技术路线往P2,甚至P0+PX的路线,通过提升电机功率的技术推动产品技术升级,进而应对法规要求。

 

HEV这一块,主要日系为主,国内企业很难,因为尽管国内能够达到本田或者丰田那种技术水平,但是我们现在发现,比如说雅阁版本,它的ICE产品版本和HEV产品版本价格只相差五千块钱,也就是说技术能够达到,但是市场价格能不能被接受,这也存在很大的问号。再就是PHEVREEV这个技术路线,这个技术路线还有很长路要走,PHEV今年有所下滑,还是因为补贴影响。从整个全球来讲,现在丰田还有本田陆陆续续推广他们的PHEV产品,我觉得应该在中短期里面应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本质上面来讲,REEV产品技术能够实现城市路况低油耗,又能满足BEV成本价格比较高的优势,未来也会有一定发展空间。所有技术路线还要取决于企业如何考量,成本最优、技术路线最成熟、企业资源优势最好、产业链保障最佳,我觉得就是符合企业的最佳技术路线选择。

 

另外一点,从整个动力系统电池包来讲,过去十年间基本上成本下降了差不多34倍的水平,现在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能够达到140Wh/kg160Wh/kg的水平,2025年预计能够达到260Wh/kg的水平,这里面技术维度可能相对而言难以满足国家规划的目标。从成本端来讲,成本下浮的幅度非常大,我们看了松下、LG,包括三星SDI一些产品的成本,它的出货量跟宁德时代,比如说像三星SDI不在一个水平上,但是价格也能实现差不多水平。当然电池也在做大量的技术迭代,比如说811高能量密度,我们认为2021年左右会大规模上,主要因为安全问题,可能在2025年左右固态电池会有小批量产品出来,这里面主要以丰田这样的企业为代表。

 

大家还比较关注电驱动。目前市面上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就是比亚迪,它全系乘用车车型都是用的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甚至包括高压控制系统。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整个产品成本端的压力,很多企业特别是电驱动三合一产品,应该在明年,随着大众MEB以及其他一些专有平台,这个渗透率会非常快的提升。

 

对于纯电动车,我们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150公里左右的电动车已经实现电动车和燃油车产品购买平价。预计在2025年左右,典型家用的A300~400 km左右的轿车是能够满足跟同平台、同车型、同配置的传统燃油车产品实现购买价格相等。未来随着供给端增多,成本下降以后,会有一个很快的发展。大家也会问充电基础设施怎么办,目前来看,整个基础设施一方面国家政策补贴往这方面走,另外一块国家电网大规模开始建设基础设施,一些新换电模式未来23年也会慢慢崛起,这个也会通过商业模式解决技术的痛点。

 

接着我们看一下整个车身和外饰件,目前随着整车轻量化,可能未来钢的应用会减少,但是轻量化铝材和复合材料,像现在企业用的材料体系降低整车重量,进而降低油耗,我们觉得未来铝车身和复合车身这一块量可能会起来,但是碳纤维由于它的成本比较高,有一部分特别在一些功能部件上有一定的替代,但是全部替代是不现实的。

 

另外在外饰这一块,从现在大量的车辆包括企业规划来讲,外饰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个电子化趋势,比如说隐藏式电子外后视镜,包括前脸跟人交互的显示舱,包括威马EX5的车窗显示屏,慢慢外饰件都是在跟用户互动出行大量产品迭代。甚至包括一些格栅,为什么现在新车没有格栅,这个我们也看到灯带式前脸设计完全取代以前那种进气格栅,这里面对于整个车身造型,包括低风阻要求、轿跑流线型设计也会成为一个特点。另外还有更加长远趋势,例如面包型产品设计,它其实主要满足一些专用层面,例如丰田e-Platte概念,产品设计既具备出行用途,还可以办公,还可以做餐车,这样更加多元化的设计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智能座舱方面,我们过去看到很多产品的屏幕,以前只有6寸,现在到11寸、16寸,包括还有48寸。本质上来讲,人坐在里面开车就是为了实现舒适性的要求,这里面也会有大量的语音交互和手势交互,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屏幕都要实现触摸屏,当下来看或者未来中长期来看,完全触摸是不切实际的,这个主要从安全角度考量。如果全部做成触摸屏,司机开车的时候既要看前面,就像我们玩手机一样,我们认为后期语音交互功能可能成为更加主流的方案。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供应商如给蔚来做产品的供应,人进去的时候随着你的心情有相对的变化,包括根据你的情绪提供不同的歌曲,这个就是跟人情感化的交流会越来越多。这个也是未来智能座舱解决这一块发展痛点的趋势,智能座舱相对于无人驾驶技术而已,消费者会感知更快,未来两到三年落地商业化会更快一点。

 

另外就是刚刚提到了未来出行不单单是出行的产品。它可能代驾办公、学习甚至娱乐的场景,我最近看到FF91产品的后排,就像电影院情况一样,消费者可以坐在里面,前面可以显示那种大屏幕,他可以坐在前面看电影,而且它提供电动按摩,这种可能成为大家未来追逐的,就是很多部件都会附带大量的电子化传感器,根据人的需求去做这种场景的变化和产品的变化,根据人的心态提供不同的服务。

 

再看底盘,目前来讲,整个底盘系统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来的机械化到现在的电子化演变,机电一体化是未来大量的供应商和主机厂可能需要关注的市场。这里面最大变化是,它跟ADAS的集成,未来可能跟V2X传感器,甚至算法,通过电信号的传递实现操作,一方面更加安全,另外一方面实现更加智。

 

在底盘里面,现在我们也看到整个线控系统,目前比较有代表产品博世Ibooster,对外宣称它的产品与ESP产品集成后,跟不装Ibooster的产品相比,可以实现10%左右的能量回收,这也代表能够实现更高的续航里程。这里面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开始慢慢慢慢规划做一些机电一体化产品,当然这里面也不能抛弃原来一些ABSESP用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最有竞争优势还是原来那些做硬件做的比较好的企业。

 

还有就是现在大家提的比较多的线控转向,最大的改变在于原来可能需要驾驶员判断,现在可能方向盘和机械器件完全去掉,利用传感器实现。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产品,舍弗勒的Space Drive技术,目前来讲能够实现行驶过程中转角达到45%,固定状态下可以实现90度转弯,这个模块跟自动驾驶结合的紧密性非常高,当然也会采用大量的技术冗余实现安全性的发展。